Category: In The Media

有線:梁啟信教授介紹青光眼微創手術
不少人以為青光眼是「老人病」,亦低估青光眼的禍害。但其實年輕人也有機會患上青光眼,這類眼疾更是香港頭號致盲殺手。青光眼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病徵,患者可能會覺得視力減退、視野收窄。青光眼源於眼球內的「房水」分泌過多或無法排出,增加眼球內的壓力,導致視覺神經細胞損壞、死亡,最終甚至導致失明。現在除了能透過藥物及激光治療,患者現時可以透過植入極微細的微創支架在眼球內控制眼壓,並可減少患者依賴藥物。中大眼科梁啟信教授接受有線電視至Fit男女訪問,透過實例講解青光眼微創手術。   
Read More
信報:甲狀腺眼病應該分期診斷及早治理
甲狀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俗稱甲狀腺上眼,是一種與甲狀腺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全球最常見的成年人眼眶病。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六倍,並且主要發生於在職年齡人士身上。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凸眼、眼皮紅腫、複視重影、怕光、眼紅、流眼水等,對病人的外觀和日常生活造成相當負面的影響,如未及時治療,更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損害甚至失明。   分辨病程對治療最為重要   甲狀腺病是由於身體免疫系統失調,體內產生的抗體攻擊及刺激甲狀腺,造成甲狀腺功能亢進(過高)。現時醫學界對甲狀腺眼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了解,但估計某種抗體攻擊眼部周圍組織,使眼外肌肉和脂肪組織發炎,增生並起疤而致病(圖二)。甲狀腺亢進的病人中約有三至五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眼〞症狀。但讀者要留意兩種疾病之間並不是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甲狀腺及眼腔組織都是受免疫系統破壞而發病而已。另外,甲狀腺和眼睛出現變化的先後次序也因人而異。甲狀腺病患者應充分了解並密切觀察眼睛變化,發現眼睛附近外觀或視力改變時及早咨詢眼科專家,以免錯過發病初期最佳治療的時機。 甲狀腺眼病的病程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活動發炎期(活躍期)與穩定期。「活躍期」多為發病初期,繼而病情持續變化,可能出現眼痛、眼周紅腫、畏光溢淚等不同程度的發炎症狀,對部分患者來說這個過程是自限的,即是在6-24個月後,患者的炎症會自行消散。其後,當甲狀腺眼病進入「穩定期」,眼睛的不適減退,部分病人甚至可以完全康復。不過有一半以上病人因為炎症遺留下來眼部組織損傷,形成凸眼、眼皮後退、複視重影等外觀和功能上的永久改變。部分炎症嚴重或不受控的病人,可能會出現以下嚴重影響視力的問題。 讀者值得留意的是,無論處於活躍期或穩定期,病人都有機會出現影響視力的併發症。乾眼症是最常見的困擾,會導致視力模糊和眼睛不適。如果同時患上凸眼及眼皮後退的病人更容易發生暴露性角膜炎,引起角膜損傷,影響視力。眼眶內肌肉及脂肪增生,向外壓迫可能引致眼球半脫位,局限性向內壓迫眼球周圍血管,有機會使眼壓升高導致繼發性青光眼。當視覺神經受到壓迫或過度延伸,就會發生甲狀腺眼病最嚴重的併發症 — 視神經病變 (Dysthyroid Optic Neuropathy),視神經是視覺訊息由眼球傳入大腦的通道,視神經受壓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視野缺損,初期不容易被察覺,晚期可能威脅視力甚至可以致盲。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莊金隆醫生表示,目前甲狀腺臨床治療取決於醫生對疾病活躍度及嚴重性的詳細評估,活躍期甲狀腺眼疾的治療主要是抑制炎症與水腫,減輕炎症反應對組織帶來的損傷和病人的症狀,除非確診患上視神經病變,需進行緊急手術解除視神經的壓迫,否則應避免在活躍期進行手術,因為病情尚未穩定。當病情進入穩定期,便可以考慮按病情輕重進行分階段手術來改善凸眼及其他症狀。   甲狀腺眼病的迷思   一般病人對甲狀腺眼病抱有不同的誤解或迷思,最常見的錯誤觀念是 「只要治療好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眼病便會自然康復。」 根據莊金隆醫生的臨床經驗,單靠穩定甲狀腺功能往往未能處理〝上眼〞病情。因此,大部分活躍指數高的病人,都適宜接受藥物治療控制眼腔組織發炎情況。另外部分病人接受放射性碘治療,或者在甲狀腺切除手術後,如果甲狀腺補充不足,功能減退反而會令眼病惡化。因此,有甲狀腺上眼的病人,其甲狀腺功能需要維持正常水平。現時內分泌科醫生會透過定時抽血去檢查病人甲狀腺功能,而這些檢查對於已〝上眼〞的患者最為重要。 而另一個迷思就是人們往往認為「甲狀腺功能正常,亦無典型的甲狀腺亢進症狀如心跳快、焦慮、易緊張、體重下降,為甚麼會出現甲狀腺凸眼?」據統計顯示,逾兩成病人在甲狀腺病前12個月,首先出現眼部變化,原因可能是病人體內的自抗體大部分攻擊到眼部組織,未有攻擊到甲狀腺。此外,個別病人在甲狀腺眼部發病後,甲狀腺功能一直處於正常水平,屬於〝正常功能型甲狀腺眼病”(Euthyroid Graves’Ophthalmopathy )。在甲狀腺眼科專科門診中,百分之五的病人屬於以上情況。因此,甲狀腺功能正常並不足以排除甲狀腺眼病的發生。眼科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眼腔掃描及參考病人舊照片作出診斷。現時,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正積極研究有關甲狀腺上眼的血液分析及有關測試(圖三),希望對甲狀腺眼病的處理有突破性的發展。   甲狀腺眼病的復發機會   目前治療活躍期甲狀腺眼病,臨床上主要採用高劑量類固醇抑制炎症反應,嚴重者可配合眼眶放射治療。當疾病進入穩定期,根據不同病人需要可分階段進行眼瞼矯形手術、斜視矯正手術和眼眶減壓手術。藥物或手術治療可以幫助病人控制病情和恢復眼部功能,但甲狀腺眼病仍有一定復發率。吸煙是加重甲狀腺眼病和引起復發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為了提高治療成果,病人應及早戒煙和避免接觸二手煙。如果懷疑自己有甲狀腺眼病,應盡快向眼科專家求助,盡早安排診斷,有需要的話接受眼科專科醫生治療,減低對視力功能和外觀的威脅。 撰文:莊金隆醫生 ( [...]
Read More
信報:利用晶體摘除手術治療青光眼
「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是由於眼睛前房角關閉而阻塞房水排出通道,造成眼壓持續升高,從而導致不可逆轉的視神經損傷,這個過程可能是急性或慢性的。急性患者會突然感到眼球劇痛、頭痛、嘔吐、視物模糊等等;而慢性患者最初並沒有明顯徵狀,通常要在常規眼科檢查時才發現房角狹窄或粘連,或是直到疾病發展到中晚期,也就是神經損傷嚴重時才察覺到視力或視野有所缺失。 無論是急性或是慢性,處理「閉角型青光眼」的關鍵是解除房水排出通道阻塞。具體措施除了使用傳統的「激光周邊虹膜切除手術」(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PI)聯合降壓藥物,和「氬激光虹膜周邊成形術」(Argon 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 ALPI) 外,單純利用「晶體摘除手術」也可以為合適的患者治療而達到滿意的效果;現在本文將闡述「晶體摘除手術」對「原發性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和「原發性急性房角關閉」(又稱急性青光眼) 的治療原理及療效。 晶體過度肥厚及前置是導致前房角關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正常情況下,房水由虹膜後的後房產出,流經瞳孔,再流入前房房角排出,並不間斷地循環往復。隨著年齡增長,晶體逐漸增厚及變得混濁而形成「白內障」。隨著「白內障」的發展,晶體繼續膨脹至與虹膜接觸,阻塞了瞳孔這條房水流動的必經之路。這促使後房房水積聚,壓力升高,把周邊虹膜擠向前移,造成房角粘連關閉。然而,並不是所有房角關閉都是由於「白內障」所造成,有些病人的眼球結構異常,尤其是亞洲人、 深遠視、眼球較小、房角本身相對狹窄的人,儘管晶體透明,但是晶體位置靠前,前房較淺,房水流出通道較窄,這類人士也較易發生房角關閉。   同時治療「白內障」及控制「青光眼」   「晶體摘除手術」原本是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方法,透過摘除混濁的晶體(通常同時還要放入人工晶體),使視力得以恢復。隨著科技的進步,手術方式已經從「白內障囊內摘除手術」(In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ICCE) 及 「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 發展至今常用的「超聲乳化晶體摘除手術」(Phacoemulsification)。這簡化了手術步驟, 具有切口小、無痛苦、手術時間短、低風險、成功率高、恢復快、少併發症等優勢。「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已經成為世界公認先進而成熟的手術方式,其操作步驟簡單,概括為首先從小切口環形撕去前囊,伸入探頭超聲乳化晶體,同時利用抽吸系統將擊碎的晶體吸出,然後植入人工晶體。 令人欣喜的是,摘除晶體不僅可以治療「白內障」,當混濁膨脹的晶體被小而薄的人工晶體代替後,不但解除了原本瞳孔被晶體堵塞的情況,並且使前房加深,使狹窄或關閉的房角重新開放,令眼壓降低,從而有效控制「閉角型青光眼」的發展,起到一箭雙鵰的作用。而實行「晶體摘除手術」甚至對並未患上「閉角型青光眼」但存在危險因素的人士(如:深遠視、小眼球、前房淺窄、 有青光眼家族史等),起了預防「房角關閉」以及「閉角型青光眼」發生的效用。   [...]
Read More
信報:飛蚊 + 閃光 視網膜SOS訊號
視網膜脫落是一種常見、嚴重並具致盲性的眼底病,病發時視網膜的感光層 (neurosensory retina) 和色素上皮層 (retinal pigmentepithelium) 脫離,導致視網膜的感光細胞 (photoreceptors) 失去養分而使眼睛喪失視覺功能。此種疾病主要發生於有近視病的人、老年人、無晶狀體或人工晶體人士及眼外傷患者。   深近視人士更要警惕視網膜脫落   由於裂孔性的視網膜脫落有可能在短時間內令患者失明,因此讀者應對此眼疾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於本身有深度近視(超過600度)的讀者而言,更要提高警覺。若你們有下文所提及的徵狀,就應及早找眼科醫生作出適當的診斷及治療,免被此疾病奪去寶貴的視力。 有很多人常把眼角膜和視網膜混為一談,其實兩者分屬眼睛不同的部位,各具功能。打個比喻,眼角膜就像相機的鏡頭,本身是透明的,位於眼球前部。如果眼角膜變得混濁,就好比照相機的鏡頭磨損了,會影響到相機影像的質素;嚴重的眼角膜問題可以透過眼角膜手術甚至是眼角膜移植手術來補救。至於視網膜則是眼球壁最裏面的一層薄膜,位於眼球最內部。眼睛的感光系統將光訊號聚集到視網膜上,就像相機把光聚焦到菲林上一樣。與眼角膜不同,視網膜缺損目前是不能以移植手術來進行補救。 視網膜共有十層細胞,其中第一至第九層統稱為視網膜神經上皮層,是眼睛的感光層;在神經上皮層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兩層之間存在潛在的間隙。醫學界發現大部分視網膜脫落是由於視網膜產生裂孔,眼球內的玻璃體  (vitreous humor) 會透過裂孔進入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底下,將第九和第十層分開,從而導致視網膜脫落,就像牆上的汽泡會導致牆紙脫落一樣。視網膜脫落後,上皮層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與血液供應,如果不及時作出補救,脫落的視網膜功能將永久喪失。   飛蚊症 = 視網膜脫落?   很多讀者以為出現「飛蚊症」等同視網膜脫落,其實飛蚊症是指患者眼前看到半透明黑色物隨着目光飄來飄去,可以呈點狀、線狀、雲狀或圓圈狀,年長人士及深度近視者容易出現此徵狀,是因為他們的玻璃體從啫喱狀變成液態化,又或者出現渾濁物。但如果飛蚊徵狀突然增加,或合併有閃光(flashes)的出現,就有可能是視網膜裂孔或剝離的先兆。如果讀者發現單眼情況視野中的某一區域變暗變黑,就須要盡快進行詳細的眼底檢查。當視網膜部分脫落時,患者其中一隻眼前會出現固定的陰影;當累及視網上的黃斑區時,該眼睛的中心視力會急劇下降。大部分人在視網膜脫落之前往往出現大量「飛蚊」及「閃光」徵狀,不過如果位於黃斑區的視網膜已經在病發初期脫落,患者就可能未能及時留意到有關的問題。 視網膜脫落多發生於四十至八十歲的組群,多數患者會伴隨有深度近視、視網膜撕裂 (retinal tear) 或變性、糖尿病、後玻璃體脫落 (posterior vitreous [...]
Read More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甲狀腺眼病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開設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列,邀請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醫生講解不同的眼睛健康資訊。第二集由莊金隆副教授講述甲狀腺眼病,甲狀腺眼疾是少數同時引起視障、複視、不適及變形的眼疾。莊醫生向觀眾及聽眾講解甲狀腺眼病的病徵、治療方法,並接聽觀眾電話解答大眾對此病的疑問。 節目重溫
Read More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任卓昇醫生、吳佩霞姑娘講解小兒近視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開設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列,邀請眼科醫生講解不同的眼睛健康資訊。第九集由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助理教授任卓昇醫生及護士經理吳佩霞姑娘講解小兒近視。究竟如何有效預防近視? 阿托品眼藥水如何減慢近視加深的速度? 請立即重溫節目內容。
Read More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彭智培教授及陳理佳醫生分析遺傳性眼疾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開設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列,邀請眼科醫生講解不同的眼睛健康資訊。第七集由香港中文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彭智培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副教授陳理佳醫生講解遺傳性眼疾。
Read More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譚智勇教授拆解白內障手術過程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開設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列,邀請眼科醫生講解不同的眼睛健康資訊。第六集由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總監譚智勇教授講解白內障手術,白內障是眼球內的透明晶狀體變得混濁而影響視力的疾病,患者可透過手術並植入人工晶體以治療白內障。
Read More
信報:3D打印帶入眼眶骨折手術
嘉明今年10歲,天性好動,喜歡與同學們到球場「鬥波」。上周末,在球賽中他控球時失足,左臉撞向龍門框。除了流鼻血外,嘉明更不自覺地把頭抬高。翌日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外傷只屬輕微,但左眼轉動不正常,尤其向上望時會出現惡心、眼痛及重影(亦稱複視)。 眼科醫生即時安排嘉明入院,電腦掃描顯示,嘉明左眼眶底部骨折,眼球下直肌及鄰近組織夾於狹窄的隙位中,眼科醫生確診嘉明左臉出現活板門眼眶骨折(Trapdoor Fracture),須盡快進行手術處理。手術後,骨折部位得以修補,眼球肌肉復位後亦恢復正常功能。眼眶(Orbit)是頭骨中央用來保護眼球的結構,形狀像一個金字塔,由7塊構造精密的小骨組成四壁(頂、底、內及外側)。除了眼球外,眼眶內布滿不同的神經線、血管及控制眼球轉動的6條眼外肌。   一旦眼眶受損,眼外肌的功能亦會受影響   一旦眼眶受損,眼外肌的功能亦會受影響,令患者出現複視、頭暈及走路不穩的情況。最常受傷的莫過於內側及底部的兩塊薄於0.5毫米的小骨(內側骨更被稱為「Lamina Papyracea」,源於拉丁文「其薄如紙」的意思)。當眼球附近受到如拳頭或球類等撞擊時,為了避免眼球破裂,眼眶結構會將撞擊的力量卸往下方及內側,所以這些部位最容易發生骨折。雖然較輕微的骨折症狀會隨時間減退或消失,較大的骨折卻可能需要接受手術矯正以下情況: 重影 (正面或側面) 眼球內陷,雙眼出現2毫米或以上的差別即可能影響外觀 部分眼眶底部骨折會出現面部麻痹   眼眶骨折修復手術的基本程序包括: 將所有碎骨移除。 將眼球組織復位,放回眼眶內 使用修復材料修補眼眶缺損部分   修復材料可為傷者自身的骨塊、鈦金屬片或各類人工骨片。現時世界各地都只有平片或以西方人面形預製的眼眶植入骨片。由於亞洲人的眼窩較西方人淺,標準預製的眼眶骨片往往並不適合東方人使用。每一個人眼窩的構造不盡相同,所以在手術期間,眼科醫生只能靠平面的組織拉鈎儀器,修復病人的受損組織及即場塑造修改出適合眼窩形狀的植入物。這正是整個眼眶骨折手術中最關鍵、耗時及可能出現醫源性創傷的部分,如果植入物形狀不吻合,眼眶的外形可能不對稱,重影亦可能持續。 本地眼科醫生開始為病人度身訂造受眼眶骨折修復手術用的儀器及模具,幫助塑造植入物。病人首先需要接受精細級別的電腦斷層掃描,以獲取大量眼眶形狀數據。經電腦分析,根據另一邊眼眶外形作參考,用三維打印機打印出儀器及電腦重建的眼眶模型。三維打印機所使用的「墨水」是一種特別的生化塑膠,如本地所用的「PC-ISO」。這種物質具耐熱及生物相容的特性,經消毒後便適用於手術上。 眼眶骨折並不如白內障普遍,手術操作亦較困難,除了主刀醫生外,一般眼科專科醫生甚少有機會參與,而且手術範圍狹窄,助手醫生往往難以看清及跟進每一個步驟。外國有眼科教學醫院利用三維打印技術,把受傷的眼眶如實打印出來,受訓的醫生便為模型進行手術。德國就有研究顯示利用三維打印技術可有效加強醫生訓練的進度,提升手術效果。 目前基於經驗及人手有限,三維打印技術仍未於本地被廣泛利用。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是首個以三維打印技術協助修補眼眶骨折的團隊,並獲得創科局資助透過三維打印加強眼眶手術發展。 中大眼科目前發表研究表示電腦輔助技術,如三維打印及導航技術,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低併發症及提升手術效果。相信於不久將來,三維打印技術會更普及,讓更多眼眶病人受惠。 撰文:莊金隆醫生、林懿德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
Read More
Now TV《杏林在線》- 陳培文醫生講解使用眼藥水
長時間工作、對着電子產品容易令眼睛疲勞不適,使用眼藥水時應該注意藥水成份,避免因錯誤使用而損害眼睛。市民應該如何選擇眼藥水?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助理教授陳培文醫生於 Now TV《杏林在線》講解眼藥水的成份、選擇和使用眼藥水的注意事項。
Read More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在眼科上的應用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開設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列,邀請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醫生講解不同的眼睛健康資訊。第三集由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張艷蕾博士及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助理教授陳培文醫生講述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在眼科上的應用。 節目重溫
Read More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青光眼治療新趨勢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開設眼科醫療專題環節,邀請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醫生講解不同的眼睛健康資訊。首集由梁啟信教授講述青光眼診斷及治療的新趨勢。梁教授於節目中分享了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OCT)的臨床應用和講解 iStent 微創青光眼手術的原理。聽眾亦致電到節目查詢,梁教授為聽眾解答和分析病情。
Read More

訂閱中大眼科 YOUTUBE 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