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利用晶體摘除手術治療青光眼
「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是由於眼睛前房角關閉而阻塞房水排出通道,造成眼壓持續升高,從而導致不可逆轉的視神經損傷,這個過程可能是急性或慢性的。急性患者會突然感到眼球劇痛、頭痛、嘔吐、視物模糊等等;而慢性患者最初並沒有明顯徵狀,通常要在常規眼科檢查時才發現房角狹窄或粘連,或是直到疾病發展到中晚期,也就是神經損傷嚴重時才察覺到視力或視野有所缺失。 無論是急性或是慢性,處理「閉角型青光眼」的關鍵是解除房水排出通道阻塞。具體措施除了使用傳統的「激光周邊虹膜切除手術」(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PI)聯合降壓藥物,和「氬激光虹膜周邊成形術」(Argon 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 ALPI) 外,單純利用「晶體摘除手術」也可以為合適的患者治療而達到滿意的效果;現在本文將闡述「晶體摘除手術」對「原發性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和「原發性急性房角關閉」(又稱急性青光眼) 的治療原理及療效。 晶體過度肥厚及前置是導致前房角關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正常情況下,房水由虹膜後的後房產出,流經瞳孔,再流入前房房角排出,並不間斷地循環往復。隨著年齡增長,晶體逐漸增厚及變得混濁而形成「白內障」。隨著「白內障」的發展,晶體繼續膨脹至與虹膜接觸,阻塞了瞳孔這條房水流動的必經之路。這促使後房房水積聚,壓力升高,把周邊虹膜擠向前移,造成房角粘連關閉。然而,並不是所有房角關閉都是由於「白內障」所造成,有些病人的眼球結構異常,尤其是亞洲人、 深遠視、眼球較小、房角本身相對狹窄的人,儘管晶體透明,但是晶體位置靠前,前房較淺,房水流出通道較窄,這類人士也較易發生房角關閉。 同時治療「白內障」及控制「青光眼」 「晶體摘除手術」原本是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方法,透過摘除混濁的晶體(通常同時還要放入人工晶體),使視力得以恢復。隨著科技的進步,手術方式已經從「白內障囊內摘除手術」(In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ICCE) 及 「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 發展至今常用的「超聲乳化晶體摘除手術」(Phacoemulsification)。這簡化了手術步驟, 具有切口小、無痛苦、手術時間短、低風險、成功率高、恢復快、少併發症等優勢。「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已經成為世界公認先進而成熟的手術方式,其操作步驟簡單,概括為首先從小切口環形撕去前囊,伸入探頭超聲乳化晶體,同時利用抽吸系統將擊碎的晶體吸出,然後植入人工晶體。 令人欣喜的是,摘除晶體不僅可以治療「白內障」,當混濁膨脹的晶體被小而薄的人工晶體代替後,不但解除了原本瞳孔被晶體堵塞的情況,並且使前房加深,使狹窄或關閉的房角重新開放,令眼壓降低,從而有效控制「閉角型青光眼」的發展,起到一箭雙鵰的作用。而實行「晶體摘除手術」甚至對並未患上「閉角型青光眼」但存在危險因素的人士(如:深遠視、小眼球、前房淺窄、 有青光眼家族史等),起了預防「房角關閉」以及「閉角型青光眼」發生的效用。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