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光 (Photophobia)是一種症状,指眼睛受不了光綫的刺激,在普通的光度下也會覺得不適,常伴症狀有眼瞼痙攣和流眼水。畏光可以是生理性的,亦可以是病理性的。當出現畏光的情況,應及早求診,理由是畏光可以是炎症或非炎症性的眼睛疾病,甚至可以是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症状,所以不容忽視。不少病人經常嘗試將眼睛眯小以減少和減輕眼睛的不適,嚴重者甚至不能睜開眼睛。
畏光常見的原因主要是眼睛前房的病理,例如:虹膜炎(Uveitis)、結膜炎(Conjunctivitis)、角膜炎(Keratitis)、角膜表面破皮(Corneal Abrasion)、眼角膜異物(Corneal Foreign Body)及乾眼症(Dry Eye)等。
與畏光相關的炎症
虹膜炎
虹膜是決定眼睛顏色的部分。而虹膜炎是指虹膜後面的睫狀體發炎,導致發炎區的白血球和蛋白質漏入前房,造成了灰色或白色的薄霧。虹膜發炎的症狀包括:畏光、眼睛疼痛、紅及視力模糊等。大部份虹膜炎的原因都是不明,也有部份是由於細菌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的。一般來說,首次發病的病人通常都不用找病因;但如果病情難以控制或復發時,醫生或會建議病人抽血及進行X光片檢查,以找出病人是否患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結膜炎
結膜炎,俗稱紅眼症,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一般雙眼都會受到影響,但通常其中一隻眼睛會首先出現病徵。細菌性急性結膜炎的症狀有紅眼、眼睛刺痛、燒灼感、畏光、眼角和眼睫毛會出現黏稠的白色或黃色分泌物,使患者在清晨起身時睜不開眼睛。最常見的病原體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一般用抗生素眼藥水即可治癒。而病毒性結膜炎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致,通常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主要病原為腺病毒及腸病毒。細菌性和病毒性結膜炎的徵狀十分相似,但病毒性結膜炎的分泌物較稀薄。病毒性結膜炎並無特別方法治療,一般病程約一至兩星期。受感染的人士應注意個人衞生,以防傳染他人。
非感染性結膜炎主要是過敏性結膜炎,患者通常有過敏性體質如哮喘,當患者接觸到過敏原後而發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眼癢;其他症狀如流淚、灼熱感、畏光、結膜紅腫,分泌物增加。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抗敏眼藥水,嚴重時可考慮使用短暫類固醇眼藥水以改善急性期的不適。
角膜炎
角膜炎常見的病原體包括細菌(Bacteria)、阿米巴原蟲(主要是因戴隱形眼鏡引起)及較罕見的真菌(常見於免疫力較差或受泥土/植物污染的病人)。起病者常有角膜表面傷口,然後細菌經由致傷物帶入,或眼部內原已存在。近年來較常見於戴隱形眼鏡用者。主要症狀有異物感、灼熱感、刺痛感、畏光、紅眼等。潰瘍首先出現於外傷後的表面傷口,最初為灰白色或黃白色的浸潤點,如未能及時控制,潰瘍可向四周的深部發展,甚至導致角膜穿破或失明。所以當有疑惑和異常便要盡快求診,以免令病情惡化。
至於病毒性角膜炎以皰疹角膜炎最常見,需要用抗皰疹藥來治療。但痊癒後泡疹可以潛伏在三叉神經裡。當身體受到某種刺激如身體抵抗力變差、受到感染或經紫外線光線刺激後可致復發而再次引起角膜炎。
其他眼表疾病
眼表疾病泛指淚膜、結膜和角膜表面的疾病。乾眼症是一種常見的眼表疾病,常見症狀有眼睛疲勞、異物感、眼癢、乾澀感及畏光等。輕微的乾眼症可以用人工淚液來舒緩,嚴重的需要眼科醫生評估乾眼症的成因及決定相對的治療方法。
其他眼表疾病如慢性眼皮發炎也能引致畏光,成因是眼皮上細菌過度生長,主要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是維持眼瞼衞生,如用稀釋了的嬰兒洗髮液擦洗眼瞼邊緣。
撰文:錢嘉儀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 )
熱 門 影 片

莊金隆醫生講解甲狀腺眼病治療方案

譚智勇教授拆解白內障手術過程

梁啟信教授分析青光眼斷診及治療新趨勢

吳兆駿醫生講解激光治療視網膜疾病
